前些日子藍調大師B.B King過世,讓我想起許多藍調音樂的先驅。Joe Boyd的『White Bicycles-making music in the 1960s』第五章回溯了1964年他帶領一群美國藍調樂手包括Muddy Waters, Otis and Cousin Joe, Ransom Knowling, Willie Smith, Browine McGhee, Sonny Terry, Reverend Gary Davis,以及女藍調吉他手Sister Rosetta Tharpe到英國倫敦舉辦『Blues and Gospel Caravan』演唱會的故事。
例如,盲眼藍調牧師Reverend Gary Davis身著皺巴巴的黑色西裝頭戴破破爛爛的帽子,一副太陽眼鏡卻老是滑到鼻梁下,露出濁白眼珠。
Reverend Gary Davis第一次和Sister Rosetta Tharpe與她經紀人Russell見面時,是他們到達英國的第一個早上吃早餐的時候,Reverend Gary Davis和他們倆握手時,嘴裡還叼著半熟的荷包蛋,蛋黃就從嘴角流到他的襯衫。這下子可嚇到Sister Rosetta Tharpe。
Reverend Gary Davis按維基百科所述,影響一大票歌手包括Bob Dylan, The Grateful Dead, John Sebastian of The Lovin' Spoonful,師法他的吉他的有David Bromberg, Larry Johnson, Dave Van Ronk, Bob Weir...。
60年代紐約格林威治民謠圈的歌手群中,巴布狄倫鶴立雞群,儼然是民謠之王。他的音樂立刻引起巨大的迴響,眾多仿效者寫起隱晦不明超現實式的歌詞,唱唸夾雜並喜歡拖著長長的尾音,彈起電吉他伴著口琴鼓聲,中場段落再用電風琴呼嘯一番,歌曲裡有搖滾力道和藍調情懷,未來似乎是明快節奏的光明景色,引人期盼。在這群格林威治村的歌手當中,跟Bob Dylan一樣是1941年出生的S.
David Cohen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所發行的個人專輯,反映了當時Songwriter Singer的創作面貌。最近找到一張他的個人第三張專輯Me的黑膠唱片,讓我對這個罕為人知的歌手較有初步的認識。
Stuart David
Cohen成長於美國新英格蘭區羅德島州的小鎮Pawtucket,高中退學後就讀軍校,最後因無法適應軍隊生活退訓。60年代初搭便車前往紐約學習表演,最後落腳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館Gaslight Café洗盤子。Gaslight Café是許多民謠歌手群聚表演之處,在那裏他認識了對他的音樂創作影響最大的歌手-Bob Dylan。
一開始他白天學表演晚上在咖啡館打工,久而久之也作詩寫歌,最後成為格林威治村民謠圈的一份子。因為那時候音樂圈裡有其他兩個人也叫David Cohen, 一個是Country Joe and The Fish的團員,一個是洛杉磯的錄音室樂手。他的好友Eric Andersen建議他改名;因為他有一雙蔚藍的雙眼,就建議他改名叫David Blue。據說Bob Dylan的名曲『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的靈感便是來自於David Blue改名的故事,不過,Bob Dylan向David Blue唱的是『It’s
All Over Now, David Blue』。
I Like To Sleep Late In The Morning
David Cohen的錄音首次出現在Elektra Records 1964年發行的合輯『Singer Songwriter Project』裡,另外三位包括Richard Fariña, Patrick Sky, 以及Bruce Murdoch。這首『I Like To
Sleep Late In The Morning』算是他較為人知的歌曲,後來由民謠歌手David Bromberg唱紅,以致於很多人這首歌以為是David Bromberg所作。
Tom Wait『I Like To Sleep Late In The Mornings』現場版本
Jerry Jeff
Walker紐奧爾良爵士編曲的『I Like To Sleep Late In The Morning』
David Blue的正式第一張專輯是1966年發行的同名專輯,這首『So Easy She
Goes By』聽起來根本就是Bob Dylan。
1968年『These 23
Days in September』是轉投Reprise Records的第一張專輯,
這是一張相當好聽的民謠搖滾專輯,標題曲『These 23
Days in September』帶有歌德氣息的民謠,『Ambitious Anna』、『You Need A
Change』、『The
Grand Hotel』則脫去早期純民謠,藍調的音樂根源,走向都會氣息的民謠。
1969年David Blue用本名S. David Cohen發行專輯『Me』,卻又是一張沾滿美國南方鄉村音樂氣息的作品。
1971年到1976年David
Blue則到70年代美國重要Songwriter Singer重鎮廠牌Asylum Records發行四張個人專輯,分別是『Stories』(1971)、『Nice
Baby & the Angel』(1973)、『Com'n
Back for More』(1975)、『Cupid's
Arrow』(1976)。
1973年『Nice
Baby & the Angel』專輯收錄後來老鷹合唱團翻唱過的『Outlaw Man』
David Blue到紐約的初衷是當演員,最後卻成了歌手,1976年發行專輯『Cupid's Arrow』之後,陸續參與了三部電影演出,分別是Bob Dylan導演的『Renaldo and
Clara』、溫德斯的『The American
Friend』,以及尼爾揚執導的『Human
Highway』。這三部電影大概就以『The American Friend』較為人所知,『Renaldo and Clara』和『Human Highway』可列入影史冷僻電影名單裡。
『White Bicycles-making music in the 1960s』這本書可讀性高,將50-60年代美國流行音樂蓬勃時期,用一位少年成長史的角度娓娓道來,特別有種親切感。Joe Boyd是哈佛畢業的樂迷,大學沒畢業前就已經籌劃好幾場藍調老藝人的演唱會,像是Lonnie Johnson,
Jesse Fuller,這些在大學舉行的演場會,蠻像台灣70年代陳達被帶到台北唱歌給大學生聽。這些有著傳統歌藝的老先生讓都市人開了眼界,大大地衝擊年青人對民間音樂的觀念。Joe Boyd 便是有了這些經歷之後立志要成為音樂製作人。